当前位置:首页 >综合 >泾惠渠 让“旱腰带”变成“白菜心” 正文

泾惠渠 让“旱腰带”变成“白菜心”

来源:宗铭娱乐网   作者:娱乐   时间:2024-03-28 17:42:23

泾惠渠渠首(八月二十三日摄)。

改造后的泾惠渠石渠段(8月23日摄)。

8月23日,渠让商业影卫在咸阳市泾阳县桥底镇桥底村,变成白菜村民毛民在给玉米地进行灌溉。旱腰带桥底村的泾惠农田是自流水灌溉。毛民打开阀门,渠让泾惠渠引来的变成白菜泾河水从渠道中流出,十几分钟后,旱腰带水流到了农田里,泾惠半个小时就浇灌完一垄田地。渠让

当地村民告诉记者:“我们种植的变成白菜小麦、玉米等粮食作物以及蔬菜、旱腰带果树等经济作物都是泾惠依靠泾惠渠渠水灌溉。特别是渠让自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政策实施以来,渠水灌溉能准确地控制用时、用量,遇上干旱季节,庄稼也能及时得到浇灌,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。”在这片受惠于泾惠渠水利工程的土地上,农民们谈及泾惠渠时充满了骄傲与自豪。

“今年是泾惠渠建成通水后的第90个年头。90年来,泾惠渠经过多次改建扩建和挖潜配套,发挥着巨大的灌溉、生态和防洪效益。商业影卫灌区粮食亩产由泾惠渠建成初期的200公斤左右提高到现在的1100公斤以上,以全省2.4%的耕地生产出全省5.8%的粮食,是我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。”省泾惠渠灌溉中心主任赵鸿君说。

一渠改河山

从空中俯瞰,渭北大地上,横亘着一张巨大的灌排水网。它穿过高山,越过黄土台塬,滋润着泾阳、三原、高陵、临潼、阎良和富平6个县区的146.5万亩良田。这就是历史悠久、闻名遐迩的泾惠渠。

泾惠渠灌区位于我省关中平原中部,是一个从泾河自流引水的大型灌区。灌区北依仲山和黄土台塬,西、南、东三面有泾河、渭河、石川河环绕。

泾惠渠是继郑国渠及历代引泾灌溉工程之后,由我国近代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主持修建的,是“关中八惠”之首,同时也是我国第一座运用近代科学技术兴建的大型灌溉工程。1932年6月,泾惠渠建成通水,1934年二期工程完工,灌区64万亩土地得到灌溉。旱地变成水浇地,“泾三原,米粮川”成了群众口口相传的陕西民谣。

1949年后,泾惠渠灌区掀起了4次大的水利建设热潮,大力开展工程翻修、更新改造、挖潜配套,使工程状况得到极大改善。目前,400公里干支渠、490公里排水干支沟及3500公里的斗农渠构成了一张巨大的灌排水网。3座水库犹如镶嵌在这张大网上的3颗明珠,年调蓄水量1亿立方米以上。4座泵站总装机1.34万千瓦,使灌区塬区高地及富平扩灌区广大农田得以灌溉。灌区工程设施日趋完善,发展成了能灌能排、渠井双灌、旱涝保收的新型灌区,受益区涵盖6个县区,设施灌溉面积拓展至146.5万亩,较90年前增加了一倍多。

“在泾惠渠建成之初,李仪祉就非常重视管理问题,制定了许多管理制度和用水办法,我们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并沿用至今。灌区近年来积极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,亩均灌水量、浇地费用均有了明显下降,年均节水1000余万立方米,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.554,进一步促进了灌区工程良性运行和持续稳定发展。”赵鸿君说。

从郑国渠到泾惠渠

8月24日,记者顺着泾惠渠首沿渠道前行,山口以上,峡谷幽静深邃,风光秀丽,绿草繁茂,山水树草相映成趣。坝下河谷,怪石嶙峋、千姿百态、造型奇特,悠悠泾河水流淌其间,水声潺潺。

一路前行,记者看到了历代引泾古渠口遗址。在泾阳县王桥镇上然村西北约1公里处,泾河大弯道凹岸,有两处相距约100米的古渠遗址,就是郑国渠的两处取水口遗址。“郑国渠开创了引泾灌溉历史的先河。遗址的现貌虽然已经体现不出郑国渠当初的作用,但是它给我们展现了古人引泾灌溉、造福人类的智慧与才能。”省泾惠渠灌溉中心张家山水库管理处工作人员李容鑫说。

引泾灌溉的历史由来已久。早在22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,刀劈斧凿声就奏响了郑国渠开渠引泾的序曲。在郑国渠运行100多年后,汉代赵中大夫白公“引泾水,首起谷口,尾入栎阳,注渭中,袤二百里,溉田四千五百余顷,因名曰白渠”,使引泾灌溉得以延续。

从《唐书·地理志》及有关史志资料的记载中可以看出,唐代郑白渠(又称三白渠)就其渠首及渠系工程的改善、灌溉方式及用水制度的变革、管理体制及法规的健全,以及灌溉经济效益等而言,均已超过秦汉时期,灌溉效益显著。唐代是古代引泾历史上的鼎盛时期。

自宋代起,因河床渐低,引水困难,引水口不断上移,工程实施更加困难,引泾灌溉效益下降。北宋时,历时30多年建成丰利渠。约200年后的元代,不得不从上游另开新渠——王御史渠。明代,历时17年建成广惠渠。丰利渠、王御史渠、广惠渠都没有达到唐代引泾工程的规模,而且效益日渐衰减。

清乾隆二年时,取水口上移,已无法引用泾河水,不得已“拒泾引泉”,此工程名为龙洞渠,灌溉面积从7万多亩逐步减至2万多亩,为引泾灌溉的衰落时期。

看着身边奔涌向前的渠水,看着顺着山体蜿蜒盘旋的渠道,李容鑫告诉记者:“这条渠被称为石渠,它已经承担了大半个世纪的行水任务,于2005年进行了改造。它对泾惠渠来说可谓‘劳苦功高’。”据了解,泾惠渠石渠段是李仪祉于1932年主持修建的,是将历代古渠进行扩建、裁弯取直、扩大断面、开凿两孔新洞后建成,并对原渠漏水处以碎石和水泥胶灰填充镶砌。

1929年陕西关中大旱,当时李仪祉应杨虎城将军的邀请回陕,筹划引泾工程。李仪祉倾注全部心血,采用现代水利科学技术,统筹规划,精心设计和施工,于1932年主持建成了泾惠渠。

致富路越走越宽

8月22日,三原县大程镇毕家沟村惠家坡组的玉米地里,绿油油的玉米长势喜人。农民李振正在给自家的20亩玉米地浇水。“这是给玉米浇的第三水了。这一水浇下去,玉米丰收就有了保障,今年肯定能有个好收成。”李振笑着说。

在田埂边,李振打开了话匣子。“我祖祖辈辈都是土里刨食的农民,以前一直都是靠天吃饭。用水得不到保证,一亩地只能收三四百斤小麦、七八百斤玉米,村上好多人都把地撂荒了,大家的日子都过得很恓惶。”

李振告诉记者,自打用上了泾惠渠的水,种粮有了保障。他陆续流转了附近村民的20亩地,今年6月收了小麦,平均亩产达到650公斤。目前地里种的玉米长势良好,估计亩产能有750公斤到850公斤。“现在不管天下不下雨,我心里都有丰收的底气。明年我还想再流转些土地种粮。”李振对未来信心十足。

李振所在的毕家沟村,是省泾惠渠灌溉中心徐木抽水管理站供水灌区。“我们徐木抽水管理站负责三原、富平两县3个镇的供水。这一片是典型的渭北‘旱腰带’地区,以前群众基本靠天吃饭,只能种些豆类和红薯。自徐木抽水管理站2003年被省泾惠渠灌溉中心接收后,经过大型泵站改造,水能抽到塬上了,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。”徐木抽水管理站站长徐宝强给记者讲起灌区群众用水的变化,有说不完的话。

“2003年,对徐木抽水泵站进行了改造,抽水流量从过去的每秒0.54立方米增加到每秒3.6立方米,满足了辖区3万亩田地的用水需求,也使小麦亩产再次增加,从七八百斤增加到一千二三百斤,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增长。我们这些年还对渠系进行了改造,群众浇地费用降低了,由过去的每亩五六十元降至每亩二三十元,大家都比较满意。”徐宝强说。

灌区如今成为我省重要的粮、棉等农产品生产基地,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。灌区粮食亩产由泾惠渠建成初期的200公斤左右提高到现在的1100公斤以上,累计生产粮食320亿公斤、棉花7.5亿公斤,瓜果蔬菜品质好、产量大,行销国内外。灌区水力发电站累计发电8亿多千瓦时,将绿色能源源源不断输送至国家电网,点亮了万家灯火。近年来,省泾惠渠灌溉中心还建成了泾阳张家山群泉、高陵湾子水厂等工程,利用农业灌溉富余水量,积极发展城乡供水,造福灌区群众。( 记者 吴莎莎文/图 )

标签:

责任编辑:时尚